土壤環境調查評估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是指根據污染物積累趨勢對土壤環境質量的變化進行預測的調查評估工作。多根據污染物的遷移、積累規律,運用數學手段進行。考察開發建設項目、區域發展以及制定的政策法規對土壤環境變化產生的影響進行預測的調查評估工作,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
由于城市用地的復雜性,城市建設除了在原來舊居住用地上進行改造外,許多建設用地原來都是城市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和城郊的農業用地、生活垃圾用地或其他特殊用地(如危險品生產、儲運、處理處置等)。這些用地的土壤或多或少受到各種各樣的污染物污染,有些甚至是對人體特別有害的危險物質。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和對人體健康傷害事件時有發生,已經成為城市土地開發中引發糾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開展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是合理選址和科學管理的有效的手段。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生態與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評估。
評估工作內容
一般土壤環境影響工作程序主要分為準備階段、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環境影響識別以及土壤環境影響預測3個階段。
準備階段
主要是收集與項目相關的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項目相關資料(項目規模、占地面積、對地質的要求和項目性質等)、項目地區土壤類型和地質構造、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其他環境資料和社會經濟發展資料。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分析確定建設項目對當地土壤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和當地的土壤環境對建設項目的施工.建設所產生的影響。
監測和識別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是指針對項目的具體情況,對土壤環境和其他環境指標進行臨測。土壤環境影響識別是指分析且識別出建設項目對土壤和地質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土壤環
境影響識別的類型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按照影響結果可以分為土壤污染型和土壤退化破壞型;
·按照影響時段可以分為建設階段(施工階段)影響、運行階段影響和服務期滿后的影響;
·按影響方式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
·按影響性質可以分為可逆影響、不可逆影響、累積影響和協同影響。
預測
土壤環境影響預測是根據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規律、土壤的白凈能力和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通過對污染物輸入量、輸出量、殘留量率和污染趨勢的研究,建立土壤污染物積累的計算模式,預測存一定條件下的土壤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從而提出控制污染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